红包陷阱
2月1日,市民郭小姐接到好友发来的一个红包,红包还包含“疯抢代金券”的链接。郭小姐点击后,抢到了头等奖,不假思索点击指定网址领奖,并输入个人信息。随即,对方要求她扫描一个二维码。郭小姐扫完码后几分钟就收到一条银行卡被转走1万元的短信。市消费者委员会提醒市民切实防范微信假红包、“购票钓鱼网站”网络诈骗。
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不法分子很容易在微信等APP互动界面中嵌入钓鱼网址,微信红包更被众多不法分子利用,这些人会潜藏在人数较多的微信群或朋友圈中,通过分发嵌入钓鱼网站、木马程序下载地址的红包,盗取用户信息。对此,市消费者委员会秘书长薛旭东通过咨询电信、金融和公安经侦专家,总结了六种可能隐藏陷阱的“红包”,提醒市民要当心。
要求提供个人信息的红包。领取红包时,要求输入收款人的信息,比如姓名、手机号、银行卡号,这种很可能是诈骗。
要求分享链接的红包。看到朋友圈分享的红包,比如送话费、送礼品、送优惠券等,点开链接要求先关注,还得分享给朋友的情况。这种红包涉嫌诱导分享和欺诈用户。
与好友共抢的红包。朋友圈有不少跟好友合体抢红包的活动,要求达到一定金额才能提现。玩这种游戏要格外注意,红包页面的开发者是否正规。
高额大红包。单个微信红包的限额是200元,如果收到比如“666”“888”之类的大红包,基本可以确定就是骗子。
“AA红包”。此类红包往往对微信AA收款界面进行略微改动,加上“送钱” “现金礼包”等字样,让用户误以为是在领红包。
需要输入密码的红包。如果有商家或者朋友发来一个微信红包,拆时却要输密码,这可能是假红包。(通讯员李文军 记者吕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