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洋县沈集镇乐山村,只要说起刘君宝、吴旭娟这对80后夫妻,大家都对他们赞不绝口。有拼劲、肯吃苦,这是村民对他们的一致评价。
八年前,夫妻俩通过他人介绍和多方考察,开始了鸽子养殖。多年来,两人努力学习养鸽技术,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养鸽专家,如今,他们的养鸽事业蒸蒸日上,年出栏量达到20万只,销售额近300万元。他们的一路坚持与努力,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吴旭娟。
八年坚持成养殖大户
今年34岁的刘君宝原是库区移民,5岁时跟随家人移居到沙洋县沈集镇,他在武汉打工时与来自汉川的姑娘吴旭娟相识并结婚。2010年,他们回到荆门。
一开始,小两口在掇刀区麻城镇经营汽车美容生意,但只能勉强够生活。“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为了改善生活状况,在经营门店的同时,他们开始尝试转型。
刘君宝一直对养殖感兴趣,吴旭娟便支持丈夫在汽车美容店旁租下一间库房,试养了500对种鸽。
“当时想的是搞特色养殖,恰好表弟在养鸽子,有事也方便照应。”刘君宝说,他前期也考察了不少养殖项目,如野鸡、蜗牛等,但后来还是决定养鸽子,原因是考虑到本地基本没有养鸽子的,他看好市场前景。
就这样,经过半年的试养殖,成效还不错。2012年,两人回到村里,成立了百鸽园家庭农场,正式进军养殖业。
然而2013年,一场禽流感袭来,很多地方出台政策,禁止销售禽类。危机面前,两人选择了坚持。卖不掉的鸽子,就培育成种鸽。
坚持一年后,百鸽园的种鸽达到2000对。到了2015年,市场回暖,鸽子畅销,园内的肉鸽几乎卖断货。两人舒了一口气。
2016年,又一场禽流感来袭。这次,夫妻俩并没有慌张,从容应对。病毒消退后,吴旭娟百鸽园的种鸽扩大到5000对,已经颇具市场竞争力了。百鸽园也于2017年被评定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
2019年,他们又投入100多万元扩大养殖规模,新修建了四间厂房,还请了两名技术员,园内鸽子总量达到7000对。本以为来年会有不错的效益,却遭遇疫情,销售受阻,直到近一个月情况才稍微好转。
“起起伏伏也很正常,只要我们坚持,就一定能发展得更好。”刘君宝告诉记者,现阶段,市场行情不好,但他们也在努力找销路,相信情况会好转起来。
刘君宝说,搞养殖是一个细活,技术和管理很重要,要想养得好就必须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时时刻刻盯着,任何环节出错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记者在他的养鸽场看到,园内喂养技术比较成熟,都实现了自动化。与此同时,两人还发展了小龙虾、土鸡、鸭等养殖,整个农场呈现多种养殖齐头并进的势头。
牵手乡邻共奔致富路
养鸽事业发展了,夫妻俩还不忘带动乡邻,有村民咨询养鸽事宜,刘君宝总是耐心分析判断,并把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他不仅给乡邻们提供种鸽和技术,而且帮忙销售,带动近十户村民养鸽增收。
到了销售旺季,他的养鸽场还雇请村民帮忙打扫,每人每月发放工钱800元左右,帮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
“他们夫妻俩不仅本事大,而且乐于助人!”刘君宝夫妇带领村民致富的事迹在当地广为传颂,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就在去年,吴旭娟作为养鸽专家,给该镇的养殖户进行培训,分享养殖经验,她说,养殖户们抱团才有竞争力,也希望带动更多的养殖户共同发展,将沈集、沙洋发展成为全省的鸽子养殖基地。
“我们相信困难是暂时的,未来的发展前景一定广阔!”致富路上,刘君宝满怀信心,相信通过努力,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荆门晚报记者 冯杰 通讯员 官德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