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间,李鹏(左一)步行入村巡查。图片由市房产服务中心提供
他在贫困村帮扶了5年,所驻的东宝区石桥驿镇向桥村、花园村完成了从省级贫困村到非贫困村的历史性转变,一举摘掉“穷帽子”。这5年,向桥村完成了脱贫四大主导产业建设,扶贫树上正在结“富果”;这5年,向桥村村民和贫困户收入实现平稳增长,与贫困渐行渐远……
他叫李鹏,今年44岁,中共党员,荆门市房产服务中心(原荆门市房管局)所属单位市房屋交易管理处主任科员,系东宝区石桥驿镇向桥村扶贫工作队队员,自2015年10月驻村扶贫至今。
坚守五年 不忘初心显担当
2015年10月,李鹏完成“三万”活动任务,大病初愈从北京出院回荆。当时正逢全国启动精准扶贫工作,他没有丝毫犹豫,主动请缨要求加入扶贫大军。受不了他的“百般纠缠”,最终组织同意了他的请求。谁也没想到,他这一去就是5年。
对于他的做法,有人感到不解,常常调侃他是个“苕”。对于这些,他总是微微一笑,很少回应和辩解。
尽管有些驻村经历,但初到扶贫帮扶村花园村,简陋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超出李鹏和同事们的想象。喝的是井水,水杯里时常有红线虫“造访”;没有厨房,方便面是办公桌上的“常客”;寝室坐落在山岗上,虽有空调,但冬天不制热、夏天不制冷成“常态”。由于进村班车倒车次数多且不准时,而且缺乏入户交通工具,李鹏主动开来私家车供工作队使用,油费和维修费全部自己买单……
如果说,驻村工作和生活条件的艰苦尚能克服,那对家人的亏欠则是李鹏永远的遗憾。作为家中独子,在这几年驻村期间,他的岳父和父亲相继身患癌症,又逢孩子升学,“五天四夜”的工作纪律,他只能将照顾老少事宜甩给患有重度冠心病的母亲和身负教学任务的妻子。
群策群力 村貌历史性转变
在花园村驻村期间,在工作队长的带领下,李鹏和村“两委”组织实施了“一电二虾三种四养”(即一个光伏发电项目,二个小龙虾养殖基地,种药材、雷竹、花椒,养鸡、鸭、鹅、食用蛙)的产业脱贫路子,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2323元增长到2017年的9652元,花园村被评为全省“文明村”,村党支部由二类支部跃升为红旗支部。
2018年4月,根据组织安排,原市房管局帮扶村调整至石桥驿镇向桥村,与市档案局联合驻村。他和其他驻村干部一道,群策群力,精准发力,打出了一套契合该村实际的 “脱贫组合拳”。
刚到向桥村,他走农家、下田地、上荒山,大量查阅扶贫档案,执笔起草了三年工作规划,为2018年整村脱贫创造了良好的开局。他与工作队长一道多次“跑步进荆”,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共解决交通、安全饮水、农水等方面建设资金100余万元。几年来,他和同事们组织两单位帮扶干部入户走访贫困户1000余人次,为全村贫困户、困难党员、留守儿童家庭发放慰问金10万余元,物资234件。在他们的努力下,2020年向桥村“两不愁、三保障”落实率达100%,73户脱贫户没有一户返贫、住土坯房、无钱治病和辍学。通过抓好“四业”(抓脱贫主业、动员能人办产业、支持贫困户创业、鼓励贫困户搞副业),2020年,73户贫困户测算人均收入14395元。
目前,一座秀美、整洁的新向桥已见雏形。(荆门晚报通讯员 张静 记者 刘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