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荆门炼油厂厂部旧址:

当时的指挥部,如今的创新摇篮

时 间: 2024-11-15 09:43
来 源: 荆门晚报

荆门炼油厂厂部旧址(以下简称厂部旧址)位于炼厂路104号,现为金中工程办公场所。这是个绿荫如盖的小院,办公楼位于南边,依山势而建,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它见证了荆门石化(原荆门炼油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史,闪烁着传奇色彩。

前不久,厂部旧址入选荆门市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录。近日,记者前去探访建设历程,探寻代代相传的铁人精神。

1

侯开发(左)、王再福展示厂部旧址不同时期的照片。

2

会议室保持原貌。

3

单面楼和南面小院。

50年来,厂部旧址几经改造和更名

厂部旧址占地5258平方米,包括前院、主楼、附楼和后院。主楼东西走向,坐南朝北,中间部分为5层,两边为4层,是双面楼,中间有一条走廊,两边为办公室。东边同向同排的附楼建在山坡上,齐主楼的第二层开建,共3层,为单面楼,南边有个小院。单面楼的北边是山坡,有座齐主楼3层开建的两层附楼,南北走向,下面一层是档案室,上面一层是会议室。主楼和两附楼的走廊相通,只有一个供进出的大门。

会议室至今仍然保持原有面貌,有木质的长条桌、长条椅,还有极具时代标志的红丝绒窗帘,室内可容纳200人。因为金中工程现在常开网络会议,这个会议室已闲置。

“原厂部大楼1973年底由江汉石油管理局荆门炼油厂设计研究所设计,大概1975年建成投用。1989年,荆门炼油厂厂部大楼搬新址,这里就成了设计院的办公楼。当时有100多名员工,人员增加了,档案也越来越多,为了满足实际需要,就建了座南北走向的两层楼。主楼和附楼也重新设计改造,中间5层楼外墙改成了当时比较流行的玻璃幕墙。”金中工程综合管理部主任孙华介绍。

孙华1993年到设计院工作,父亲是设计院的第一批设计人员,两代人都在这里奋战,对这座楼有着深厚的感情。

4

20世纪70年代的厂部办公室。(翻拍自《荆门炼油厂志》)

5

荆门炼油厂厂部旧址。

孙华介绍,50年来,办公楼和小院随着时代的变迁越变越美。“当初厂部大楼建起时,楼前只有一个花坛,一棵约一层楼高的松树。后来,建起了栅栏式的围墙,院内也栽了不少树木,铺上了草坪。那棵和大楼同岁的松树如今已枝繁叶茂,长得同办公楼差不多高。”

随着时代变迁,办公楼几经改造,公司也几经改制更名。1996年,进行抗震加固。2004年,设计院改制成荆门炼化设计公司。2008年,公司更名为金中石化。2023年更名为金中工程。

厂部大楼是指挥部,记载激情燃烧的岁月

“当时的厂部大楼就是指挥部,很多决策在这里产生,很多指令从这里发出。白天,这里一片繁忙景象,晚上,更是灯火通明,领导和工作人员一起加班,没人抱怨,大家只讲奉献。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谈起厂部大楼建成后办公的情景,曾任荆门炼油厂党委办公室主任的侯开发介绍。

侯开发今年78岁,是荆门炼油厂第一代建设者,也是第一批在这栋大楼办公的人员。

侯开发介绍,荆门炼油厂的前身是五七油田会战指挥部第八分部。20世纪60年代末,五七油田(即潜江江汉油田)发展很快,为尽快建成一个可靠的战备石油基地,1969年11月,五七油田会战指挥部第八分指挥部成立,分指挥部设在原荆门县原种场。来自全国各地的几万人前来支援建设,安营扎寨于东宝山脚下一片几无人烟的小山丘地带。建设者们头顶青天,脚踏荒原,开始了开天辟地般的建设。当时的机关办公室是几栋木板房和土坯房。1972年4月,撤销第八分指挥部,成立荆门炼油厂。经过艰苦奋斗,一座拥有10套工艺生产装置及系统、年加工能力250万吨的燃料油型炼油厂基本建成,1973年下半年,开始联运投产。1973年底,厂部大楼开始设计建设。

“厂部大楼建成投用后,生产规模越来越大,车间一派火热的劳动场景,机器昼夜轰鸣,工人们忙得热火朝天。”83岁的康树常介绍。康树常年轻时是抚顺石油三厂的技术骨干,28岁那年被抽调过来支援建设,在加氢车间工作。他说,厂部大楼是职工们上下班的必经之地,每次路过,大家都会驻足看看这座灯火通明的楼房,“这里是指挥部、司令部,是我们的定海神针,对于这里,我们满怀敬仰之情。”

历次改造和设计,离不开“实用”二字

50年来,厂部旧址几经改扩建和修缮,每次王再福都参与了设计和审定工作。

王再福是高级工程师,今年已经78岁。1970年,王再福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毕业,响应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从五七油田会战指挥部第八分部十六团八连施工员做起,1974年,成为新成立的江汉石油管理局荆门炼油厂设计室第一代设计师(后设计室改为设计院)。

“对于厂部大楼,我们当时是按照国家统一标准设计的,满足实际需要即可,外墙刷的是水泥,窗子为木框,地上是水磨石。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对厂部大楼进行了几次装修改造,粉刷了外墙、内墙,铺了地板砖,改了线路,但都秉持了以实用功能为主的理念,外表保持朴实无华。”王再福介绍。

经过几代人的建设,荆门石化已发展为综合型石油化工企业,培养了不少技术精英,后来,有些人才被抽调到外省炼油厂参加建设,成了重要技术骨干。但不管走多远,他们回到荆门,都会来这里和老楼合个影。因为,在这里,有他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有他们的心血和汗水。

设计院搬到厂部大楼旧址后不断发展,从一个企业设计院发展壮大为具有化工石化医药行业甲级工程设计咨询资质的工程公司。设计师们白天下现场、开会研究、定方案,晚上画图。每天晚上,设计人员在这里挑灯夜战,有时新项目来了,一加班就到半夜三更。设计人员无怨无悔地忙碌着,凭的是铁人精神和报国激情。

“我在葡萄园小区住,晚上散步,经常走着走着就走到了这里,看着通明的灯火,就会想起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非常感慨。”王再福说。

老建筑发挥新功效,维护和保护并重

新的历史时期,老厂部大楼作为金中工程的办公大楼,发挥着新的作用。这里平时有七八十人办公,主要为荆门石化提供设计、咨询、总包等技术支持。

走进老楼,内部设施完善,办公室宽敞明亮,工作人员在电脑前忙碌,充满浓厚的创新氛围。铁人精神代代相传。

这座厂部旧址,书写了一部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当年的创业者秉大庆传统,举铁人之志,以誓叫日月换新天的斗志,投身到祖国的三线建设。如今,荆门石化从一片荒野之地涅槃为装置挺拔伟岸、管带纵横贯通、生产生活区模样日新的现代化十里油城,怎不叫人感慨万千!这段历史不能忘记,这种精神值得代代传承。

那么,如何维护和保护厂部旧址呢?孙华说:“这些年,我们定期对建筑进行检查和保养,及时修复损坏部分,确保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针对所在地区的自然灾害风险,采取相应防护措,如:白蚁防护、避雷设施、抗震加固等。将来,我们将在尊重原有结构、保持原有风貌和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定期对大楼维护保养,提升使用性能。”

厂部旧址在荆门高新区·掇刀区白庙街道五一桥社区辖区,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会定期到中金工程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宣传等,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好这座凝聚着铁人精神的历史建筑,守护好这笔精神财富。(记者郭玉红 通讯员兰佳滢 文/图)

责任编辑:谢文静
版权声明:
①荆门新闻网 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仅供本网站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本网站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且不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支付稿酬或作其他相应处理。
荆门新闻网服务项目
荆门市委书记专属版
搜索 电脑版 手机版

Copyright 荆门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2000927号 新闻热线:0724-2385865

微信
客户端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