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屈家岭管理区通过创新“双重带动”机制,成功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快车道,不仅加速了当地农业现代化进程,更实现了农民收入的显著增长。
屈家岭管理区拥有各类农业机械3266台套,总动力达到11.4万千瓦,人均农机保有量居全省前列。
但在部分村和社区,不同功能的农机大多分散在小农户家中,“单户农家的农机功能单一,有的是收割机,有的是播种机,有的是插秧机,有的是旋耕机,由于农机过于分散,不能满足单户家庭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需求。”屈家岭管理区农业水利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江杰说,这直接导致有的小农户的农机“吃不饱”,有的农户却面临无机可用的局面。
如何盘活现有资源,让农机有事做,让农户不再等,让农业有奔头?
2016年起,屈家岭管理区抓住了区域内机械化程度高的优势,开始探索以全程机械化为核心,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的新路径。这一路径的核心就是“双重带动”机制。即一方面通过整合资源,组建成立“有健全的组织机构,有具体的章程制度,有统一的生产标准,有规范的财务管理,有合理的盈余分配,有一定的品牌影响”的“六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让小农户的田有人种;另一方面利用丰富的农业机械资源,让小农机户的农机有事做。这一机制旨在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的目标,带动农户增收。
2012年,薛正华从广东返乡创业,先后购置了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设备。如今,在“双重带动”机制下,薛正华不仅让自己的农机忙起来,还充分整合利用周边闲散农机,成立了荆门市屈家岭薛正华家庭农场和屈家岭管理区君华种植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开展农业托管社会化服务,年服务面积4万多亩,服务小农户对象总数有100余户,年农业社会化服务经营收入300多万元。“以往忙过了自己农事,我的农机就束之高阁了,现在‘双重带动’机制让我的农机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薛正华说。
在“双重带动”机制的推动下,屈家岭管理区集中整合并发展壮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了一整套服务模式。这些模式包括订单农业、全程机械化服务、农技培训等,旨在满足小农户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屈家岭管理区还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灵活多样的农业托管服务。在托管方式上,推广了单环节、多环节和全过程托管等多种模式,并探索了“支部+农场+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组织模式。这些模式将农业生产需求与小农机进行有效对接,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以前,种田又累又苦,很多人都不愿意在家种地。现在,耕种防收都可以全托管,省时省工又省钱。不仅能帮我们亩增产50公斤以上,还能每亩节约成本至少150元。现在种地都不用自己下地,都是服务组织用机器来帮我们种田。”何集办事处张家台村村民刘顺娥兴奋地说道。
为了提高机械操作效率,屈家岭管理区还采取了“合并作业”的方式。针对服务区域内田块大小不均、小农户家庭条件不一的情况,协商组织小农户合并作业。这种方式不仅节约了时间和成本,小农户和机械手也都受益匪浅。
“合并作业前,农机费用是‘零售价’,合并作业后是‘批发价’。”农机手苏新骏向记者介绍,“以前小田块,农机作业又贵又难以操作。现在这种合并作业的方式既节约了时间,又节约了成本。这种做法不仅让小农户满意,机械手也省心了。”
此外,屈家岭管理区还推行了统一服务标准,制定了“六统一”和“八统一”服务标准,对耕整地、工厂化育秧及播种、施用有机肥、统防统治、机械收割、烘干储藏等环节进行了规范。这些措施的实施,让规模优势变成了规模红利。
据统计,与人工相比,仅统一机械插秧一项,每亩就可节本90元。目前,屈家岭管理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中托管作业各项技术指标已达到行业标准,服务对象满意度达到95%以上。这一模式的成功实施,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还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与薛正华一样,屈家岭管理区罗汉寺办事处的余若飞也是“双重带动”机制下的受益者。如今,余若飞不仅种自己的地,还承包了2500亩土地,带动周边农户育插秧2万多亩,人均增收1.5万元以上。
“看着外出务工人员的田都荒废着,我就承包过来种了,他们的农机也被我利用起来。现在,田再一次‘活’起来了,农机也有事干了。”余若飞说,“以前忙完自家的农活后,农机就闲置下来了。现在有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后,我们的机械不仅能参与到本区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还能凭借集中优势,在全国进行跨区作业。”这一转变不仅提高了机械利用率,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屈家岭管理区的“双重带动”机制,不仅为小农户提供了全程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服务,还实现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民收入的显著增长。这一模式不仅破解了小农户发展面临的窘境,还为农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记者 付永锡 通讯员 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