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为新时代党员教育擘画了五年蓝图。这一规划的出台,既是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深化落实,也剑指当前党员培训中存在的“走过场”“重形式轻实效”等顽疾。党员培训若止于“学”、困于“培”,则无异于将党性锤炼的熔炉变为“温吞水”,难见真章。 唯有以破立并举之姿、守正创新之策,方能推动党员教育实现真正的思想融合与素质提升。
破除“走过场”思维,让培训从“有形覆盖”走向“有效赋能”。当前,部分党员培训存在“重形式、轻效果”的倾向:课程“大水漫灌”,内容与需求脱节;考核“一纸试卷”,结业即“毕业”;实践“蜻蜓点水”,学用“两张皮”。如此培训,看似完成“指标”,实则背离了“以学铸魂、以学增智”的初衷。党员培训可以尝试探索实施积分制管理新模式,将培训实效量化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实践指标,推动理论学习与工作实绩挂钩,学习成效既看“学时记录”,更看“实践印记”。
杜绝“一刀切”做法,让培训从“学非所用”走向“学用结合”。“精准”是提升培训质效的关键。机关党员与流动党员需求不同,青年党员与银发党员特点迥异,若“一锅煮”“一刀切”,难免陷入“学非所用”的尴尬。党员培训需分层分类,将“供给侧”与“需求侧”精准对接。为村支书开设“乡村振兴特训营”,为社区党员定制“基层治理工作坊”,为“两新”党员举办产业链“红色课堂”。只有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车间一线,才能让理论“接地气”、技能“解难题”。
拥抱“新技术”潮流,让培训从“传统课堂”走向“数字课堂”。守正创新,方能“老课题”焕发“新活力”;数字赋能,才能“小屏幕”撬动“大课堂”。在数字化浪潮下,党员培训需插上“智慧翅膀”。党员教育可探索“云端课堂”,打造“流动党员e家”,以科技手段打破时空壁垒,让流动党员“不掉队”、偏远党员“不缺课”。
党员教育培训是党的建设筑基工程,须以“钉钉子精神”常抓不懈。唯有摒弃“一培了之”的惰性思维,从“精准化”破题、向“长效化”发力、用“数字化”赋能,方能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硬核力量”。(作者向定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