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湖北阳新:两代女性接力传承非遗技艺 阳新布贴“针”功夫焕发时代光彩

时 间: 2025-03-08 19:24
来 源: 云上阳新

  在湖北省阳新县,有一门传承数百年的指尖绝活——阳新布贴,正通过两代女性的巧手焕发新生。

  

  近日,记者走进国家级非遗项目阳新布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胡芳的工作室,处处可见色彩浓烈的布贴作品——寓意吉祥的“仙桃贺寿”“龙凤呈祥”挂画摆件、刻画阳新采茶戏的布贴群像……令人目不暇接,墙边还堆着各色碎布料。

  胡芳说:“俗话说‘无布不成嫁’,过去姑娘十四五岁的时候就会自己准备布贴的飘带、帐帘等嫁妆。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这些,我就把老纹样‘拆’成新潮物!”

  胡芳自幼受母亲影响,对阳新布贴技艺有着浓厚兴趣。刚参加工作时,还是妙龄少女的她就花了几个月工资换回一箱老绣片,认真研究布贴工艺。

  

  胡芳告诉记者,她在民间农村收集到的老布贴,有人开玩笑说她是捡破烂的,可她觉得布贴粗针大线却透着精气神,没有几十年的功底绣不出这种味道。

  为让老手艺“活”下去,胡芳把传统纹样“拆解”成年轻人喜欢的耳坠、发夹,带着作品跑遍全国非遗展会,还让阳新布贴走进校园课堂。

  

  五年前,秦梦娇在非遗展会上被胡芳的现场教学吸引,向她学习制作阳新布贴。当年连针脚都走不直的她,如今带着学生在旧衣物上“复活”非遗,总有一群学生围着她学“针线功夫”。两年来,已有100多名学生迷上传统手艺。

  秦梦娇说:“有一次上课的时候,学生把一个包拿给我看,她说这是她自己在家里面,根据阳新布贴的款式和制作手法自己设计的,当我看到这个包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事成了。”

  

  胡芳表示,以前怕手艺断在自己手里,现在看着徒弟和孩子们,心里踏实得很。

  春日暖阳下,胡芳和秦梦娇在教室整理新收集的纹样图册。

  

  “师父教我‘要像绣花一样耐住性子’,现在我带着学生从裁布到配色全程参与,学生们带着自己的设计作品在湖北省参加比赛获得金奖的时候,师父比我还要高兴。”秦梦娇很感激师父胡芳对她的指引和教导。

  胡芳将一枚新绣的“珍珠玫瑰”别在徒弟衣服上,这朵丝绒玫瑰沐光而生,恰似非遗传承路上不断绽放的希望之花、生生不息。

  

  师父胡芳守的是传统文化的密码,徒弟秦梦娇破译的是现在年轻人的心密码。她们师徒二人不是博物馆里的活化石,是手握针线的造梦者。

  从深闺嫁妆到国际潮品,从独守技艺到百花齐放,这两代女性以针为笔、以布为卷,在时光经纬中织就文化传承的壮美图景。

  记者:洪涛 王军 汪慧(实习)

责任编辑:王铭钰
版权声明:
①荆门新闻网 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仅供本网站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本网站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且不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支付稿酬或作其他相应处理。
荆门新闻网服务项目
荆门市委书记专属版
搜索 电脑版 手机版

Copyright 荆门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2000927号 新闻热线:0724-2385865

微信
客户端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