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国际劳动妇女节,各地商场大屏幕上展示的文案“火出圈”,很受网友赞赏——“娇,是女子挺拔如乔木”“不要说什么为母则刚,每个吃饭的人都应该洗碗”“为我是女性而庆祝,不止今天”,还有大屏幕上的图片中,“女神节”“女王节”“女生节”被打上删除线,“把妇女节还给3月8日,因为妇女没有平替”的句子更醒目。
国际劳动妇女节又称“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或“三八”节,是全世界劳动妇女团结战斗的光辉节日。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女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获得选举权,这一斗争得到了美国和世界广大劳动妇女的热烈响应和支持。1977年,第32届联合国大会正式决定把3月8日作为“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
前些年,国际劳动妇女节的“妇女”似乎成了一个不太被接受的词。在莫名的误导下,有人认为“妇女”带着“年龄感”和“已婚暗示”,商家也迎合受众心理,让“女神节”“女王节”“女生节”成为这个纪念妇女争取权利、争取解放的节日的代名词,悄悄将“女性悦己”的口号打包成精致的消费陷阱。当暗示女性“爱自己”的态度与消费能力挂钩时,何尝不是对女性的一种物化?
今年许多“火出圈”的节日文案广受赞赏,核心在于这些文案切中了设立这一节日的初心。无论是“女王”还是“女神”,这高高在上的表达,更多强调了女性的外在魅力和所谓的特权,却忽视了女性作为社会成员应当享有的平等权利和承担的社会责任。那么,致敬女性,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什么?
致敬女性,不应止于每年的3月8日,更应保持对女性价值的持续关注与尊重。如果说百余年前女工游行的呐喊,是全球女性争取劳动权益、教育平等、政治参与的开端,如今女性仍在面对的职场性别歧视、家庭暴力、生育权益保障等问题,依然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扭转。
让我们好好回顾妇女节的来源和意义,积极推进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关注妇女的声音。让每个女性能在法治庇护下自由选择人生,在社会支持中实现全面发展,这或许就是对女性最好的致敬。(评论员 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