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省上下正在开展“干部素质提升年”活动。通过参加市委党校年轻干部班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干部素质提升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更是赢得未来的“先手棋”。年轻干部必须做到转理念、提能力、强作风,才能在新时代赶考中交出荆门科技创新的优异答卷。
一、理念破局,打破定式做到先人一步。
机遇如同划过夜空的流星,抓不住就会转瞬即逝。面对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浪潮,我们必须像紧盯手机屏幕“抢红包”那样,时刻保持敏锐嗅觉和快速反应。特别是对国家级试点申报、重大科技专项等关键节点,提前梳理本地优势领域的基础数据,把企业清单、技术储备、人才梯队这些“弹药”备足,确保关键时刻能精准出击。同时要破除“闭门造车”的惯性思维,把企业呼声当作“红包提示音”,多到荆楚理工学院等科研院所,格林美、亿纬等科技企业,倾听一线诉求;主动走出去对标先进地区,既学习沿海城市创新生态构建经验,也借鉴同类城市破解资源瓶颈的务实打法,用“放大镜”检视自身短板,把别人的“他山之石”转化为我们的“攻玉利器”。
二、能力跃升,实训实战淬炼硬核本领。
科技创新工作如同烹制一桌盛宴,既要讲究火候分寸,也要注重营养搭配。办文办会办事就像备料、掌勺、摆盘,每个环节都需匠心打磨。起草政策文件不能只顾堆砌专业术语,而要当好“翻译官”,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变成“真金白银怎么领”,将“完善创新生态”转化为“找哪个部门、走什么流程”,让企业群众看得懂、用得上。组织会议不能办成“领导念稿、部门汇报”的流水账,要像筹备家宴那样精心设计。会前带着问题清单调研摸底,会上直奔主题解剖麻雀,会后拿着任务清单跟踪问效,真正把会议室变成解决问题的“作战室”。服务企业更不能停留在文件转办、电话催促,要像外卖配送那样全程透明,建立从需求收集、任务分派到进度查询的闭环链条,让企业随时看得见进展、找得到责任人。面对技术攻关、成果转化这些“硬骨头”,既要有统筹协调的巧劲,精准对接高校、企业、金融机构资源,也要有抽丝剥茧的细功,针对卡点、堵点制定专项方案,像厨师雕花那样耐心打磨每个细节。
三、作风聚变,刀刃向内祛除沉疴顽疾。
作风建设如同健身塑形,容不得半点虚假应付。首先要治“懒病”。科技干部不能只会对着电脑写材料,更要走进实验室、遍访科技企业、扎进基层技术服务站,鞋底沾的泥巴、额头淌的汗水才是最好的作风证明。其次要防“馋病”。在项目评审、资金拨付这些关键环节,要用制度筑起“防火墙”,用公开透明的流程杜绝暗箱操作。最后要练“韧劲”。科技创新本就是场马拉松,既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对重大技术攻关实行长周期考核,宽容失败、鼓励探索;也要有“一锤接着一锤敲”的毅力,对产业培育、平台建设等长期任务,保持政策连贯性,杜绝“新官不理旧账”的短视行为。
干部素质提升不是写在文件里的口号,而是科技创新的冲锋号。当我们的政策精准滴灌到每一家科技企业,当我们的技术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当群众竖起大拇指说“现在的干部真办事”——这就是对“干部素质提升年”最有力的回答。(荆门市委党校2025年春季年轻干部班 市科技局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