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三个关键词:教育、科技、人才。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为科技进步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撑;科技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是人才培养和实践的重要手段;人才的本质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靠人才实力。教育、科技、人才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我们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发挥教育、科技、人才1+1+1>3的协同聚合效应,共促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保障。
教育是支撑科技和人才的基础。我们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需要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连接点。要着眼现代化需求,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统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统筹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四川省采取政校企院共建模式,整合2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头部企业资源优势,组建四川省人工智能学院,开展人工智能领域“高—本—硕—博”人才贯通培养。武汉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打破数学、计算机、电子信息、遥感科学等学科壁垒,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建设AI人才培养和科研高地,这体现了一所高校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作出的积极回应。
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方能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科技创新是湖北的最大优势、金字招牌。把最大优势变成发展胜势,把金字招牌变成发展王牌,这是湖北加快建成支点的必然要求,也是以湖北作为贡献于我国“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湖北正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引领,锚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目标,将创新打造为最鲜明的底色、最强劲的动力。从光谷实验室的前沿突破到“湖北造”人形机器人的惊艳亮相,从全球首创心肌旋切技术的国际领跑到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效落地,创新已成为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符。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强国之本、竞争之基、转型之要、活力之源,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培养集聚人才,要有识才的眼光、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健全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创造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要发挥好现有人才作用,同时揽四方之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加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条件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期,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我们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十堰市聚焦“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全链条,构建了覆盖人才发展全生命周期的政策体系,实施“武当人才支持计划”及配套政策,设立人才专项资金。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要把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在认识上一盘棋,不单枪匹马,在实践中深度融合,不单兵作战,政策一体规划、工作一体推进、资源一体统筹、考核一体评价、事业一体发展,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注入新鲜活力和澎湃动力。(作者何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