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基层声音 > 正文

“清洁家园”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访屈家岭管理区罗汉寺办事处党委书记杨文波

时 间: 2025-03-25 10:03
来 源: 荆门日报

阅读提示:走进屈家岭管理区罗汉寺办事处,村道整洁,庭院雅致,“小三园”精巧别致,群众自发参与环境整治的场景随处可见。昔日的环境痛点正转化为治理亮点,绘就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新图景。近日,记者采访了罗汉寺办事处党委书记杨文波,解码美丽乡村建设背后的“治理密码”。

思想破冰:从“要我干”到“我要干”

“‘清洁家园’最难的不是清垃圾,而是转观念。”杨文波坦言。为此,该办事处创新开设“‘清洁家园’课堂”,组织党员干部赴示范村观摩,在向家河村整治现场召开“沉浸式”推进会。

该办事处组织党委班子、机关干部、村(社区)“两委”干部召开“清洁家园”现场会,逐村逐社区实地走、现场看、当面评,使各村(社区)干部充分看到自身不足和短板,清楚自己下一步抓什么、怎么抓,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在观摩会后,艾家岭村组织群众对雨伞厂周边场地乱搭乱建乱占情况进行整治,村民积极参与,共拆除柴棚7间、鸡舍2间、工具房1间,整治杂乱菜地1.5亩,彻底解决了该处脏乱差的问题。

责任重构:织密网格化治理体系

走进罗汉寺办事处院内,83个责任片区网格图格外醒目。“我们构建‘班子成员包片、干部包村、党员包户’的三级责任链,把责任落实到人、具体到岗、精准到事,做到环境卫生有人管、有人问、有人抓,不留死角、不漏盲区。”杨文波介绍,每周五的“村庄清洁日”,党委班子带头到最脏乱的点位劳动,用干部“出出汗”换群众“红红脸”。

这种“责任到人、示范带动”的模式,让环境治理从“独角戏”变成“大合唱”。截至目前,该办事处共开展8次攻坚活动,组织清运垃圾40余吨,拆除杂物棚36处,整改问题37个,激发不愿干、不想干的23户“钉子户”主动参加“清洁家园”工作。

机制创新:小积分撬动大治理

制度落实到位是抓好环境卫生的保障。该办事处成立“清洁家园”考核小组,定期组织村(居)民对“小三园”维护情况及房前屋后卫生情况进行评价,依托“最美庭院”评选、“红黑榜”、积分制管理等方式,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增强村民持续参与“清洁家园”的信心和动力。

在新河社区“最美庭院”评比栏前,杨文波向记者介绍环境治理“红黑榜”:“我们建立‘周检查、周考核、周通报’机制,组织各村(社区)党员、群众深入湾组农家检查,并进行考核打分。考核结果与各村(社区)工作经费、年底考核挂钩。”

共建共享:群众唱主角的治理实践

站在新改造的文化广场上,杨文波讲述着“众筹治理”的故事:石板桥村30余户村民自发对房前屋后进行改造,打造看着舒心、用着顺心的“小三园”;向家河村百余名群众义务参与老旧设施改造;瑜灵寺村群众自筹资金20余万元,修建20座工具房,彻底解决了农机乱停乱放的问题……

“环境整治不是政府‘独角戏’,而是群众‘大舞台’。”杨文波特别提到艾家岭村“移民议事会”:经过5次移民大会、3次现场讨论,200万元移民美丽家园资金用在了群众心坎上,建成了水产销售中转站,美化了移民集中居住区,既美了环境,又富了口袋。(记者 朱舜 通讯员 陈华明

责任编辑:马昕怡
版权声明:
①荆门新闻网 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仅供本网站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本网站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且不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支付稿酬或作其他相应处理。
荆门新闻网服务项目
荆门市委书记专属版
搜索 电脑版 手机版

Copyright 荆门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2000927号 新闻热线:0724-2385865

微信
客户端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