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心城区白云大道中辰工贸段和金虾路康复医院对面,分别有一家名叫“益善坊”的小店,小店没有招牌,一块手写板上写着三行字:老面馒头1元,肉包2元,每一口都是爱心接力。经营小店的是4位平均年龄64岁的志愿者——刘静珍、王南早、张芹和时华梅,她们每个人都有着一段特别的志愿服务经历,而她们开店的初衷便是为了筹集公益经费,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小店开办以来得到了众多爱心人士的帮助,爱心企业免费提供场地,肉铺老板主动预留前胛肉……同时,随着“益善坊”知名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详见《荆门日报》3月28日1版相关报道)
传统的公益活动中,公益资金的筹措往往需要依赖募捐、政府拨款、企业赞助等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处理不好,慈善组织还会陷入资金焦虑与信任危机的双重困境。而“益善坊”的这4位阿姨却另辟蹊径,找到了一条“生产——消费——回馈”的“自我造血”式的方法,让每一位购买者都参与其中,打破了传统公益资金的路径依赖。当善意找到科学的承载方式,便能迸发出持久能量。
虽然开店的目的是出于公益,但制作工艺和用料一点都不含糊。“买包子馒头的顾客是在奉献爱心,我们要对得起他们的这份情义”,她们没有豪言壮语,却在揉面擀皮间勾勒出志愿精神的清晰轮廓。爱心包子铺里的每个小小的包子,都传递着文明向善的力量和温暖。益善坊的记账本上写满密密麻麻的数字:1月,资助环卫工人馒头1400个;2月,为困难群众捐款400元;3月,为烈士墓修缮捐款500元;5月,计划给环卫站捐赠200套降温物资……
蒸笼里升腾的不仅是面点的香气,还有人间温度。这4位银发志愿者身上的厚道品质,本质上是对“人”的深切关照,这种自下而上的文明生长,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具生命力。她们或许不曾想到,用面团揉出的文明温度,也让公益的星火在这座城市燎原。
善,可大可小;爱,可多可少。正如“益善坊”手写板上的那一行温暖文字——“每一口都是爱心接力”,在这里,每一口咬下的面点,都是对美好社会的投票,每一次扫码支付,都在为文明进步积攒动能。当公益成为呼吸般自然的存在,当善意化作无需提醒的自觉,或许这就是我们向往的都市温情。(评论员 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