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看了一些网络视频和微信公众号对“新物业法”的“解读”,市民王某质疑小区物业服务费过高,自2024年7月起拒绝交纳物业费。尽管物业公司多次尝试与其协商均未达成一致意见,后向法院提起诉讼。这起纠纷随即被委托至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物调委调解。在调解中,调解员针对王某提交作为佐证的网络视频和微信公众号文章,指出漏洞、详细释法,最终打消了王某对谣言的执念,王某也如数补交了拖欠的物业服务费。(据《荆门晚报》)
从心理的角度来观察,当谣言内容与个体利益诉求、既有观念或情感需求相契合时,人往往更容易选择性地接受并传播这类信息。王某之所以坚持认为物业公司收取的物业服务费过高,与他所看到的网传信息咬定的“一级小区最高1元/月/平方米”的收费标准,给了他一个“利己滤镜”不无关系。而这些发布信息的自媒体也算投其所好,以简单划定的“四个等级”和看似权威的“官方文件”截图,一度令王某深信不疑。
如果认真研究物业服务收费有关的政策法规,当然不至于被这类谣言蒙骗,但和接受那些送到眼面前、说得有鼻子有眼的传闻比起来,自行查证源头信息显然劳心费神得多。那么,怎样才能让真正的权威信息跑在谣言的前面?通往真相的道路需要多方努力共同铺就。
让真正的权威信息跑在谣言的前面,当然需要加大治理力度。谣言总在“进化”,辟谣的手段也要跟上时代的节奏,让官方平台用更高效的方式压缩谣言生存的空间。比如,针对一些被高关注度的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有必要主动在各类网络平台上设置更为醒目的专栏专题,确保信息及时更新,让市民更方便快捷获取权威信息。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消除信息不对称,用透明换信任。同时,相关平台也应担起责任,充分发挥技术作用,切断那些无来源、无逻辑、无证据的信息的传播链条,为真相广泛传播提供更大空间。
让真正的权威信息跑在谣言的前面,公众信息素养也要提升。就王某拒交物业费的案例进行调解的调解员就提醒市民,权威政策通常通过官方媒体或政府部门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发布,而非自媒体账号。市民应更多关注权威媒体、官方发布,获取准确的信息和知识,也要善于调动批判性思维,凡事多问问为什么。不轻信单一信息源,多对比验证。对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不妨向专业人士求证。最重要的是不轻信、不盲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让我们共同努力,以协同共治遏制谣言,铺就通往真相的道路。(评论员 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