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代表着
复苏、生长和希望
这个春天
我们不只问花开几许
还要走近在荆门过春天的人
领略他们在春日的独特故事
即日起,荆门新闻网将推出
“我要这样在荆门过春天”系列报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守茶人”康正华的故事
探寻深山里的茶韵人生
如果深山有回答,那答案或许藏在仙居生态观光茶园的晨雾里,藏在茶树的新芽上,藏在“守茶人”康正华30余载的坚守中。
茶山晨曲
清明前的一天,凌晨4点30分,天还未醒,荆门新闻网记者驱车前往仙居生态观光茶园。
随着目的地越来越近,模糊的山影渐渐显现,还有三三两两提着竹篓的身影朝着茶园前行。
6点19分,记者一行终于抵达,此时,茶园的“守茶人”康正华早已划着船在对岸等候。
“李姐,老丁今天来不来采茶哟?”
“不晓得咧,路上没有碰到。现在来了几个人了?”
“已经来了6个人,加你一起7个。”
……
与我们同船的采茶“高手”李秀菊,是李坪村的村民。十几年来,每年采茶季,她都会准时出现在这里。一见面,康正华便和她熟络地拉起家常。
康正华告诉记者,每天早上5点多,他就会起床,做好准备后便划船去接采茶的工人们。这一来一回,一天要跑20多趟。
春日茶事
在仙居生态观光茶园,春茶产量占全年茶叶产量的70%。正所谓“早采一天是个宝,晚采一天是根草”,一进入春季,康正华和采茶工人们就开始与时间赛跑。
踩着149级台阶向上,近3000亩茶园在晨曦中舒展。采茶工人们手指翻飞间,康正华正穿梭巡查。
“看这芽头多饱满!”康正华俯身捻起嫩叶,一捏、一提、一放,翠绿的嫩芽便落入篓中,“得一芽一叶采,这样口感才好。”对新来的采茶工,他都会耐心传授采摘要领。
“老康心细,连我们上山穿什么鞋都会提醒,一点小事都很关心我们。”采茶工人王素珍一边说着,手上的活儿也没停下。
临近下午1点,康正华还没顾得上吃午饭。陆续有采茶工人前来称重。筛选、称重、登记、摊晾,康正华一气呵成,对每一筐鲜叶都严格把关。
记者恰巧碰到了早上同船的李秀菊。竹篓里的芽叶不过半掌高,已弯腰采了一上午,她的笑声却清亮:“农闲时来采下茶,多一份收入,还阔以!”她告诉记者,采茶旺季一天可以采四五斤,按每斤鲜叶28元的工钱计算,一天可以赚100多元。
趁着称重的间隙,康正华和记者聊起了制茶的门道。“鲜叶摊晾后,杀青、揉捻都是技术活。”他伸出手比划着,“30年前我学制茶时,全靠一双手在铁锅里反复翻炒,火候差一点,味道就不对。”如今,制茶工艺在不断革新,但变化的是效率,不变的是对品质的执着追求。
云雾深处的坚守
“有人问我,住在这山上,寂寞吗?我和老伴在这儿生活了几十年,早就习惯了,也就不觉得寂寞了。”康正华和老伴守着这片茶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青丝到白发,一晃就是30多年。
时间回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为了发展仙居乡办企业,当地利用自然资源优势,举全乡之力开荒种茶。锄头声惊醒了沉睡的荒山,灌木丛中辟出的条状茶垄,蔓延成近3000亩起伏的绿浪。
2008年茶园易主时,康正华夫妇选择留下。“既然茶园负责人刘总放心把茶园交给我们管理,就得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做。只要我还干得动,就会继续守着这片茶园。”康正华如是说。
如今,仙居生态观光茶园年产量达30吨,带动周边三泉、发旺、黄聂等村160余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增收6000多元,仙居乡的“绿叶子”正变成乡村振兴、富民强村的“金叶子”。
傍晚,采茶女们归家了,茶山静了,制茶间的灯却要亮到子夜。当最后一缕鲜叶浸入月光,答案早已随茶香漫过山岭。或许正是这份与茶的痴缠,让康正华在仙居乡大山的云雾里扎根,守着茶园一年又一年。(记者 刘依娜/文 李玟轩 戴佳佚 谢文静/图片、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