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2025年6月14日是第二十二个“世界献血者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献血传递希望,携手挽救生命”。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公布施行以来,我市共有68万余人次参与无偿献血,献血总量近20000万毫升,临床用血100%来自于自愿无偿献血,有效保障了采供血安全和临床用血需求。在我市无偿献血事业发展中,涌现了大量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他们的事迹平凡却伟大。即日起,荆门日报将开设“百次献血者风采”专栏,对我市无偿献血优秀个人进行展示,感谢他们为拯救生命作出的贡献,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加入无偿献血队伍,让每一个濒临绝望的生命重新燃起希望。
人物简介:周述军,一位普通的荆门市民,坚持无偿献血25年。这位平凡汉子的事迹告诉我们:原来,一个普通人的坚持,也可以伟大;一份看似微小的善举,也可以震撼人心。
周述军
25年来,他用156次无偿献血、56300毫升热血,默默托起70条生命的希望。他叫周述军,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荆门献血达人”。这位平凡的汉子,用自己的热血和行动,书写着最动人的生命篇章。
2000年,因工作需要经常奔波各地的周述军,偶然间走进了路边停靠的献血车。彼时刚二十出头的他或许不曾想到,这个简单的举动,竟开启了一段长达25年的爱心长跑。
“就像随手帮助身边的人一样自然。”回忆起第一次献血的场景,周述军这样说道。他深知,自己的小小举动,或许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挽救一个家庭的幸福。
2016年,回到荆门定居后,他开始更加规律地参与献血。而2017年的一次经历,让他的献血之路发生了转变。
那是一次普通的全血捐献,工作人员告诉他,以他的身体条件,更适合捐献成分血,尤其是血小板——血小板对急需救治的临床患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周述军没有丝毫犹豫,从此成为了一名成分血捐献者。也是在那一次,他选择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不同于普通献血,血小板储存期仅有短短几天,需要根据医院紧急需求临时捐献。而只要接到血站的电话,无论风雨、不分昼夜,他总是第一时间奔赴血站。
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突如其来,整个城市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工作计划被打乱的周述军,没有选择居家“躺平”,他毅然加入市红十字会疫情防控应急志愿服务队,搬运物资、值守卡口、代购药品,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受疫情影响,街头献血点被迫取消,而临床用血的需求却丝毫未减。当得知我市临床用血告急时,他主动联系血站,希望可以捐献血小板。
大年初三,本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周述军却骑着自行车,顶着寒风,在空荡荡的街道上骑行5公里,前往血站捐献了2个治疗量的血小板。疫情防控最严时,他或步行,或等待血站专车,在短短4个月里8次捐献血小板。“一次献血也就耽误两个小时,献完还能接着干活。”他总是这样轻描淡写地说。他用自己的热血,为疫情下的生命接力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份坚持起初并未得到家人理解,父母的担忧、兄弟的不解,都没能动摇他的决心。随着时间推移,家人看到他献血后依然精神抖擞,听到患者因他的血液重获新生的故事,态度从担忧转为默默支持。
面对社会上有些人对无偿献血的不解,周述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出答案。医学研究也证实,定期献血能促进造血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心血管疾病。
多年来,周述军始终保持着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抽烟、不酗酒,只要时间允许就坚持运动;即使平时口味偏重,献血前也会主动调整饮食,保持清淡。他用科学自律的生活方式,诠释着“献血有益健康”的真理。他不仅自己坚持,还化身“热血宣传员”,在朋友圈分享献血知识,打消人们对无偿献血的顾虑。
25年的爱心征程,周述军共献血156次、献血总量达56300毫升。如果按救治一名患者平均需要800毫升血液计算,那么他捐献的血液,已经成功挽救了70条鲜活的生命,他也因此多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银、铜奖。
多年来,帮助他人早已融入周述军血脉的本能。抗洪救灾先进个人、优秀义工、十佳志愿者、五星志愿者、文明市民、荆门好人、无偿献血工作优秀献血者……这些荣誉证书,摆满了他的书架,但他从不把这些当作炫耀的资本,“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他总这样说。更令人敬佩的是,他还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并签下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如果有一天,我的生命走到尽头,希望我的器官能继续帮助他人。”这份豁达与无私,令人动容。
25年,9100多个日夜,周述军以血为墨,以心为笔,书写着最动人的生命诗篇。他是平凡的市民,也是伟大的英雄,他用滚烫的赤子之心,以耀眼的光芒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当越来越多的人接过他手中的“热血接力棒”,这份爱与奉献的力量,终将汇聚成改变世界的暖流。(记者 张爱华 通讯员 张纯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