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小满时节,沙洋县曾集镇张池村的2.5亩水田里,33名机关干部躬身践行省委“干部素质提升年”要求,将政治理论学习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随着扁担压肩、泥浆没踝的农耕实践,一幅“思想铸魂、实践强基”的素质提升图景在稻浪中徐徐展开。
思想领航,在躬耕中筑牢政治根基。“牵绳定距不仅是农技,更是为民服务的准绳。”办公室工作人员小杜握着尼龙绳感慨。在老农指导下,干部们用22厘米标准株距拉出37条笔直标线,将“精准施策”的执政理念化作具体实践。当40000株秧苗在标线间精准落位时,年轻干部们深刻体会到:政策执行如同插秧,失之毫厘将导致秋收减产。这种将政治判断力、执行力具象化为农事标准的特殊党课,让“两个维护”从理论口号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自觉。
实践砺剑,在汗水中锤炼服务本领。挑着30斤重的秧苗担子,00后组织干部小胡在田埂上走得踉跄。“扁担颤的不是重量,是民心期待的分量。”在多次往返运送后磨破的肩膀,让她对“为民担当”有了具象认知。当干部们最终完成人均1212株的插秧任务时,缠在木桩上的37根尼龙绳已被老农编成驱鸟彩绺——这既是传统智慧的传承,更是群众对干部“脚下沾泥”的认可。正如镇人大主席陈振金现场教学所言:“田垄间的深浅脚印,丈量的是干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百米。”
作风淬火,在泥泞中厚植为民情怀。“插歪一株苗,秋收少碗饭”的农谚,成为干部作风教育的生动教材。当干部小陈因不熟悉插秧技巧导致整列秧苗偏移时,老农带着他返工重栽的3.6米田垄,让“严实作风”具象为指尖的灼痛与腰背的酸胀。收工时,乡亲们搬来几个自家种的西瓜解渴。瓜皮还沾着井水的凉气,一刀切开,红瓤清甜沁入心脾。这寻常的田间慰藉,让初尝劳动艰辛的干部们喉头微哽,更感受到乡亲们的淳朴。
“扁担压肩方知民生重,泥浆没踝始觉鱼水情。这片承载着4万株新绿的稻田,正是我们淬炼新时代干部素质的最好熔炉。”镇党委书记李欣表示,当干部素质提升的“思想稻种”深扎基层沃土,必将催生更多“懂农业、爱农村、亲农民”的新时代好干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培育出生机勃勃的“人才秧苗”。(通讯员 陈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