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象山时评 > 正文

让爱老敬老事业行稳致远

时 间: 2025-05-27 09:36
来 源: 荆门日报

5月22日,《荆门日报》刊发的一则报道——《免费午餐真的有,这里已运行一年》让整座城市暖意融融:雨花敬老家园坚持为65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午餐已满一周年,服务近2.5万人次,志愿者参与达3400余人次。“雨花敬老家园”用热乎的饭菜、贴心的服务传递温暖,爱心人士和当地群众也纷纷伸出援手捐资捐物,让敬老家园成为了一座连接爱心,传递正能量的桥梁。发起人张凤群表示,不光有些老人隔三岔五会送菜送米过来,还有不少年轻人回来看到爱心食堂温暖着家中老人,也纷纷送来米、面、油及捐款。

传递爱意,让善循环。做好事不难,难的是坚持做好事,目前,“雨花敬老家园”在荆门城区已经开了两家,第三家正在装修之中,张凤群总说:“希望通过我们微薄的力量,让更多需要帮助的老人感受到温暖。”在这里,公益早已超越简单的物质帮扶,而是升华为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精神共鸣。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今天,荆门正用行动书写新时代的“孝道”答卷。随着半小时生活服务圈的试点建设,社区建了“幸福里食堂”,方便了老年人用餐;社区卫生服务站建在了家门口,不仅让老年人看病方便,还定期为老年人做体检;民政部门定期给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年人让座的越来越多,城市洁净卫生的环境让生活在这里的老年人感到舒心、快乐……这种系统性的人文关怀,让“老有所养”从纸面承诺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要让爱老敬老事业行稳致远,还需构建多方参与的可持续机制。“雨花敬老家园”的实践证明,建立“政府引导+企业支持+社会捐赠+个人参与”的多元模式,才能让善意细水长流。比如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税费优惠等方式给予支持;企业可将公益投入纳入社会责任体系;社区可搭建志愿服务平台,让年轻白领、退休人员都能找到奉献爱心的渠道。同时,建立透明化监管机制,确保每一份善意都能精准抵达需要帮助的人。

老年群体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明传承的守护者。在共享发展成果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构建代际和谐的新生态。年轻人主动为老人让座,也要引导老人们自觉错峰出行;志愿者端上热气腾腾的免费饭菜,也要感染老人们在志愿服务中发光发热;社区对老年人嘘寒问暖,也要充分调动退休老人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发挥余热来做社区书画班讲师……这种全民自觉、代际互助、全民参与的文明生态,才是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最美底色。只有帮助老年人树立积极的老龄观,才能打破“被动养老”的固有模式,让“老有所为”成为可能。

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训,到“智慧养老”的现代探索,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早已超越民生范畴,成为关乎文明存续的战略命题。在这场文明进阶的长跑中,每个人都是受益者,更是建设者——因为今天的青年,终将成为明日的长者。(刘伦煜)

责任编辑:谢文静
版权声明:
①荆门新闻网 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仅供本网站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本网站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且不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支付稿酬或作其他相应处理。
荆门新闻网服务项目
荆门市委书记专属版
搜索 电脑版 手机版

Copyright 荆门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2000927号 新闻热线:0724-2385865

微信
客户端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