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前夕,荆门市博物馆以馆藏战国漆器纹样为灵感,创新推出的战国迎宾出行图系列茶具,吸引了众多游客目光。市博物馆近年来联合高校设计院所及企业设计团队,将馆藏“郭店楚简”“战国漆豆”“虎座鸟架鼓”等具有楚文化地域特色的文物元素进行创意设计,推出涵盖生活日用、工艺品、潮流玩具、首饰配饰等品类的300多套系列文创产品(详见《荆门晚报》5月21日1版)。在2025年湖北省旅游商品大赛上,荆门市以1金3银2铜的成绩刷新了历史纪录。荷叶热转印丝巾、郭店楚简茶筒、磁味荆楚冰箱贴等文创产品,凭借独特的文化创意惊艳亮相(详见5月26日“九派通”微信公众号)。
这些文创产品和文旅商品,将千年历史文化以鲜活形式融入大众生活,既展现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开辟了新路径。然而,这些“拿奖拿到手软”的文创产品,却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它们更多停留在展厅的聚光灯下,而非普通家庭的茶桌上、衣橱里。如何让文创产品走入寻常百姓家,变成百姓心头好,才是文化传承更深远的命题。
文创产品要真正“出圈”,首先要解决一个根本问题:它能让人用起来吗?此次荆门获奖的作品中,不少设计值得点赞——荷叶热转印丝巾既有实用价值,又传递出非遗文化内涵;磁味荆楚冰箱贴既是装饰品,又能固定便签、收纳厨房工具;粽子灯白天是摆件,夜晚是氛围灯,还藏着屈原诗意的光影故事。这些产品之所以能打动评委,恰恰因为它们跳出了“摆着看”的局限,找到了文化符号与生活场景的交汇点。文创产品首先是“产品”,其次才是“文创”。当文化赋能实用价值,而非凌驾于功能之上,百姓才愿意为之买单。
既然是产品,自然绕不开价格。当前许多文创产品的定价策略,无形中筑起了文化传播的高墙。破解之道,在于构建“金字塔型”产品矩阵。例如战国漆器纹样茶具,既能推出大师手绘收藏版,也可开发工业化生产平价的马克杯。非遗技艺、手工制作固然增加了成本,但若一味追求“精品路线”,只会抬高文化传承的门槛。99元的冰箱贴与9.9元的楚辞书签同时存在,文化才能真正流入日常生活的毛细血管。
文化传播需要“接地气”的智慧。荆门民主街历史文化街区即将开街,何不设置一家荆门文创产品专营店,打造全新文化消费场景?亦可学习茶颜悦色等品牌的爆款逻辑,把楚简茶筒放进茶饮店套餐,让植物染围巾成为网红咖啡馆的员工制服,用粽子灯装点连锁酒店的端午节主题房;还可抓住社区团购、直播间带货等新消费趋势,全方位多角度,将本土优秀文创产品融入市民生活场景中。当文化元素渗透到买菜、喝奶茶、收快递的场景中,百姓自然会与传统文化“日久生情”。
最伟大的传承,从来不是让文物藏在深宫、束之高阁,而是让文化活在百姓的烟火日子里,让文创产品变成百姓心头好。(评论员 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