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以志愿填报服务为主的“后高考经济”迅速升温。
近年来,不少商家嗅到商机,纷纷推出动辄数千元甚至几万元的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天津某志愿填报机构的老板兼志愿规划老师透露,他的辅导价格为每名学生21800元,其机构内还有其他4名老师,收费价格为17800元。面对如此高昂的辅导费用,仍有不少家长能接受,仅在今年就有110名学生在这位老师的机构购买了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据《北京日报》)。
对此,舆论观点不一,有人说这是“智商税”“割韭菜”,也有家长视之为“救命稻草”。
客观来说,志愿填报信息量较大,规则复杂,目前全国共有3000多所高校,每年招生计划、录取分数、专业排名等数据动态更新,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每年发布的招生信息也不计其数。对于缺乏系统分析能力的家长而言,确实是一件让人伤脑筋的事情。
高考志愿被视为“改变命运的第二次高考”,其选择的不可逆性加剧了家长的焦虑。家长生怕选错专业浪费分数,绝大部分学生则对以后能做什么、想做什么还没有明确的规划。社会焦虑普遍存在,自然就有人到咨询机构买个“心安”。
问题是这些志愿填报指导服务真的专业、靠谱吗?根据媒体调查发现,“高考志愿规划师”几乎零门槛,只需花数百元即可在短期内“速成”拿到一张“高考志愿规划师”相关证书,并无学历和专业限制。而这些证书本质上是一纸培训证书,仅能证明学员完成相关课程培训或者通过考核,很难证明持证人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教育部门也曾多次发文提醒,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这类职业资格证书,广大考生及家长不要迷信所谓高价志愿填报咨询服务。
这些高价服务看似“专业指导”,实则不排除是利用信息差制造的消费陷阱,不仅加重了考生与家长的焦虑,而且增加了家庭教育的负担。
破解志愿填报的商业化困局,需要多方协同发力。教育部门应加强监管,严格查处“保录取”“内部数据”等虚假宣传,落实教育部“严禁培训机构以志愿填报谋利”的规定。学校也需强化规划教育,从高一开始引导学生探索兴趣、规划职业,减少高考后的临时抱佛脚。家长更要理性看待志愿选择,机构指导不是灵丹妙药,考生应结合自身兴趣和官方数据理智决策。
警惕“志愿规划”变“教育生意”,高考志愿填报不应是资本逐利的战场,而应是考生探索未来的起点。真正的志愿规划,是基于对自身清醒认知和社会需求的理性选择。(评论员 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