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洞成了天然垃圾桶,垃圾处理岂能“因地制宜”?
5月,湖南张家界慈利县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引发公众关注,大田坑溶洞、杨家坡溶洞垃圾问题曝出后,截至6月6日,4名责任人被停职检查,涉嫌环境违法问题已立案14起(据人民日报客户端)。6月18日,湖南湘西永顺县高坪乡境内一处溶洞内遍布垃圾的视频被曝光,视频中拍摄者称,溶洞内已经形成了直径约30米、高15米的锥形“垃圾山”,周围飞虫环绕,部分钟乳石表面已出现发黑现象。当地政府回应称,清运工作已于19日下午启动(据央广网)。
一个月内,湖南境内又现溶洞污染事件,慈利县、永顺县两地污染模式高度相似:均为生活垃圾混合养殖粪污,通过溶洞裂隙偷排。
往溶洞里倾倒垃圾,既源于环保意识的淡薄,也有基础设施与管理机制的缺位,造成的破坏是不可逆的。首先是对水源的污染,一旦污染物经暗河扩散将严重威胁饮用水的安全,净化成本高昂且修复周期漫长;其次是对地质景观的损毁,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形成需历经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年的地质演化,是不可再生的地址遗产,这意味着上述案例中被染黑的钟乳石将难以恢复;再次,溶洞内盲鱼、蝙蝠等物种因污染或面临区域性灭绝,生物链将遭到破坏。
溶洞污染的背后是治理失效的恶性循环。据媒体报道,慈利县倾倒垃圾的高峰期是2010年至2016年,恰处于垃圾焚烧被禁、城乡环卫一体化未建立的“处理真空期”。永顺县溶洞外曾专修车道供车辆倾倒,如此规模化行动却长期未被监管部门发现,暴露出基层环保监测监管的盲区。两起案例均是在事件发酵形成舆论后才“高度重视、迅速行动”。
然而,“头痛医头”的整改无法根治系统性的生态危机。要解决溶洞污染问题,首先应加强环保教育,增强村民的环保意识。通过社区宣传、学校教育等多种途径,让人们了解溶洞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垃圾对其造成的危害,让爱护环境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样至关重要。政府应加大对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体系,确保垃圾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同时,也要加强对养殖行业的管理,引导养殖户建设规范的粪污处理设施,防止养殖粪污随意排放。强化监管与执法力度是关键。对于违规企业和个人,要依法予以严惩,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力震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该是宣传标语上的苍白口号,真正的保护始于抛弃“因地制宜”的投机逻辑,基层治理者绝不能将环保视作被曝光后的紧急任务。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从思想认识、基础设施、监管执法、治理模式等多方面入手,才能有效解决溶洞污染等环境问题,守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评论员 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