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播出的《畅通工程·“荆”天办》节目反映了我市城区象山市场旁的沿河北路“占道市场”的问题。在这里,长约百米的道路两侧聚集了100多名流动摊贩,他们售卖蔬菜瓜果、鱼虾以及服装等小商品。现场虽然升腾起浓浓的“烟火气”,但也因市容秩序混乱、交通梗阻、有噪音等给居民、行人带来诸多困扰。
“占道市场”问题的形成已经不是一天两天。2024年,本地媒体就已经聚焦象山市场“怪现象”进行过报道。2024年8月,象山市场刚翻新改造,记者调查道出摊贩不愿进市场的深层原因:市场摊位费每月300元,一些售卖自家种植蔬菜的农户认为这个价格承受不起,选择在市场外摆摊;市场硬件设施有缺陷,市场内部比外面还热、人流量少;商户为了趁新鲜将食品卖出,选择了追逐人流搬到市场外摆摊。
当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市场管理方迅速着手改善市场设施,在市场内安装102台吊扇改善温度高、空气不流通的问题,调整布局、降低固定摊位价格,新设农户自贸区按每天3元的价格收费。去年9月记者回访时,拥挤的小街已经干净敞亮。
市场硬件改善了,费用也降低了,“占道市场”怎么还是回潮了?这一次,面对记者采访,商户们一边明确表达市场内环境更好、干净卫生,一边又因为人流在沿河北路惯性聚集后不进市场导致生意不好发愁,最终就变成了“我急得没办法了才下来”“人家都不上去,我上去干什么”。总体来说,摊贩们并不是觉得进市场内经营不好,而是害怕人流进不了市场生意不好。
综合来看,这是一个涉及民生需求、市场管理和城市治理的复杂问题。对买菜的市民来说,路边摊有一定便利性,但安全隐患不可忽视,也的确给过往行人和车辆通行带来不便,干扰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影响了市容市貌。象山市场内摊位长期空置,市场也难以运营。
但是,市容与民生本不是单选题。站在农户角度看,如果提进场的蔬菜量少,除掉交通费总共也挣不到多少钱,哪怕只是3元钱的摊位费,占总成本的比例也很高。农户为了省下这笔摊位费不进市场占道摆摊带来破窗效应,使得更多摊贩占道经营,最终导致乱象延绵。当然,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比如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当地城管创新推出“晨曦摊区”管理模式,划定区域供流动经营者免费经营,每天早晨6:30至8:30,既为市民提供了新鲜实惠的果蔬,又保障了菜农的生计,实现市容整洁与市场繁荣的“双赢”。
城市管理是绣花功夫,城市治理要实现市容管理与民生保障的动态平衡更应如此。在节目中,城管部门、执法人员都表态要通过加强宣传、执法攻坚整治占道经营乱象;市场管理方也表态要合理安置摆摊农户,根据农户或流动商贩售卖的产品体量,该免费的免费,该降低收费的降低收费。让每一位流动摊贩都乐意进市场、进得了市场,沿河北路也一定会变宽敞。(评论员 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