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明确从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据媒体报道,新规实施后,多地机场安排了多道环节多次进行充电宝新规的提醒和人工检查,已有不少旅客因携带没有3C标识或是不合规的充电宝被拦下。
这一新规出台应是基于防范风险、对安全负责任的考量。今年以来,旅客携带的充电宝等锂电池产品在飞机上起火冒烟事件多发;近期多个头部品牌充电宝厂家因电芯存在安全风险对多批次产品实施召回;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撤销或暂停了多个充电宝及电池芯厂家3C认证。旅客随身携带的充电宝存在安全质量隐患,给民航安全运行带来的风险持续增大。
就在7月1日,西安医学院未央校区图书馆发生意外事件,一学生所带充电宝在书包内发生自燃,好在工作人员处理及时,迅速用灭火器将自燃充电宝安全处理。据极目新闻报道,该充电宝当时并未被使用,且非此前公布的召回型号。
小小充电宝,原本是消费者出行时免除手机电池续航焦虑的“定心丸”,如今却成了令人纠结无奈的“烫手山芋”。每一个充电宝消费者,都在担心自己手上的充电宝还能不能正常使用、应不应该找售后维权。留在家里怕爆炸,想要弃置却连往哪扔都是个问题。由于召回的充电宝存在自燃等安全隐患,快递公司出于安全考虑,大多拒绝承运。即使是顺丰等有锂电池运输资质的快递企业,也因风险管控暂停揽收相关充电宝,导致消费者无法通过正常快递渠道将充电宝寄回品牌方。有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品牌方客服给出的解决方案,竟然是让消费者自行用盐水浸泡销毁。
这一次充电宝行业暴露出的问题,还打破了消费者惯常的“便宜无好货”思维,从价格60元的到价格300元的充电宝,即便精心挑选的所谓“高端”产品,也一样会在机场安检时因不合规被拦下。综观现状,竟是消费者“扛下了所有”。如无不当操作,因充电宝质量问题造成的财产损失,本就不应由消费者承担。现在的行业乱象竟把消费者逼成了维权“斗士”、客服“谈判专家”、产品型号“鉴定师”、锂电池处理“手艺人”。
民航禁令是基于保障公共安全的应急措施,但把充电宝拦下来,只是第一步。安全责任不能只压在消费者肩上,当下需要相关部门和企业共同作为:畅通召回途径,线上难办的要运用起线下渠道;明晰处理流程,让消费者的损失降到最低;补齐行业漏洞,让消费者能用上放心的好产品。总之,不能让消费者陷入困局。(评论员周围)